在大家正式讲解之前,我想通过这张网络简图帮助大家认识一下全网的网络架构,通过对全网架构的了解,将方便您对后面每一块网络细节的理解。
这张图分为左右两部分,右边为无线侧网络架构,左边为固定侧网络架构。 无线侧:手机或者集团客户通过基站接入到无线接入网,在接入网侧可以通过RTN或者IPRAN或者PTN解决方案来解决,将信号传递给BSC/RNC。在将信号传递给核心网,其中核心网内部的网元通过IP承载网来承载。 RTN 定义: 实时网络,Real-Time Networks
PTN 定义: 分组传送网,Packet Transport Network,是指这样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和具体技术: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,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,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支撑多业务提供,具有更低的总体使用成本(TCO),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,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、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、便捷的OAM和网管、可扩展、较高的安全性等。
IP RAN 定义:无线接入网IP化,IP Radio Access Network,是指以IP/MPLS协议及关键技术为基础,主要面向移动业务承载并兼顾提供二三层通道类业务承载,以省为单位,依托CN2骨干层组成的端到端的业务承载网络。在IP RAN网络中主要包括接入层、汇聚层和核心层,而核心层又分为城域核心层、省核心层。
BSC 定义:基站控制器,Base Station Controller,是基站收发台(BTS)和移动交换中心(MSC)之间的连接点,也为基站收发台和移动交换中心之间交换信息提供接口。一个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几个基站收发台。BSC主要功能是进行无线信道管理、实施呼叫和通信链路的建立和拆除,并为本控制区内移 动台的过区切换进行控制等。BSC/RNC: 基站控制器(base station control),BSC在基站子系统中起控制器和话务集中器作用,一个基站控制器根据话务量可以控制数十个BTS。
MSC 定义:移动业务交换中心,mobile switching center,是网路的核心,它提供交换功能以及面向系统其他功能实体。MSC可以从三种数据库(HLR,VLR,AUC)获取处理用户位置登记和呼叫请求所需的全部数据。反之,MSC也根据其最新获取的信息请求更新数据库的部分数据。MSC具有号码储存译码、呼叫处理、路由选择、回波抵消、超负荷控制等功能;MSC作为网路核心,应能支撑位置登记、越区切换和自动漫游等移动管理功能;MSC还应支撑信道管理、数据传输,以及包括鉴权、信息加密、移动台设备识别等安全保密功能。
VLR 定义:访问位置寄存器,visiting location register ,服务于其控制区域内移动用户的,存储着进入其控制区域内已登记的移动用户相关信息,为已登记的移动用户提供建立呼叫连接的必要条件。VLR从该移动用户的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(HLR)出获取并储存必要的数据。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,则重新在另一个VLR登记,原VLR将取消临时记录的该移动用户数据。
HLR 定义: 归属位置寄存器,Home location register,是GSM系统的中央数据库,存储着该HLR控制的所有存在的移动用户的相关数据,所有移动用户重要的静态数据都存储在HLR中,这包括移动用户识别号码、访问能力、用户类型和补充业务等数据。HLR还存储这归属用户有关的动态数据信息,如用户位置更新信息或漫游用户所在的MSC/VLR地址以及分配给用户的补充业务。
EIR 定义: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,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,它存储着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(IMEI),通过检查白色清单、黑色清单或灰色清单这三种表格,在表格中分别列出准许使用的、失窃不准使用的、出现异常需要监视的移动设备的IMEI号码。AUC依据MSC的要求,检验IMEI以及其状态,并将结果报告MSC。
AUC 定义:鉴权中心,Authentication center,GSM系统采取了特别的安全措施,例如用户鉴权、对无线接口上的话音、数据和信号信息进行保密等。因此AUC存储着鉴权算法和加密密钥,用来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和保证通过无线接口的用户通信的安全。
GSM网 定义:全球移动通讯系统,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,俗称"全球通",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,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,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,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数字调制、网络层结构和业务作了规定的蜂窝系统的网络。
固网侧:家客和集客通过接入网接入,接入网主要是GPON,包括ONT、ODN、OLT。信号从接入网出来后进入城域网,城域网又可以分为接入层、汇聚层和核心层。BRAS为城域网的入口,主要作用是认证、鉴定、计费。信号从城域网走出来后到达骨干网,在骨干网处,又可以分为接入层和核心层。其中,移动叫CMNET、电信叫169、联通叫163。 GPON 定义:具有千兆位功能的无源光网络,Gigabit-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,是基于ITU-TG.984.x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标准,具有高带宽,高效率,大覆盖范围,用户接口丰富等众多优点,被大多数运营商视为实现接入网业务宽带化,综合化改造的理想技术。
GPON是光纤传输的形式之一,PON是光纤传输的形式的统称。
PON 定义:无源光纤网络,Passive Optical Network,是指(光配线网中)不含有任何电子器件及电子电源,ODN全部由光分路器(Splitter)等无源器件组成,不需要贵重的有源电子设备。一个无源光网络包括一个安装于中心控制站的光线路终端(optical line terminal, OLT),以及一批配套的安装于用户场所的光网络单元(Optical Network Unit, ONUs)。在OLT与ONU之间的光配线网(Optical Distribution Node,ODN)包含了光纤以及无源分光器或者耦合器。
ONT 定义:光网络终端,Optical Network terminal
BRAS 定义: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,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
固网侧和无线侧之间可以通过光纤进行传递,远距离传递主要是有波分产品来承担,波分产品主要是通过WDM+SDH的升级版来实现对大量信号的承载,OTN是一种信号封装协议,通过这种信号封装可以更好的在波分系统中传递。 SDH 定义:同步数字体系,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,同步数字体系
OTN 定义:光传送网,OpticalTransportNetwork
最后信号要通过防火墙到达INTERNET,防火墙主要就是一个NAT,来实现一个地址的转换。这就是整个网络的架构。 NAT 定义:网络地址转换,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核心网核心网的英文叫Core Network(核心网络),简称CN
为了方便理解,大家可以把核心网视为一个“非常复杂的加强版路由器”。
通信网络的三大组成部分:接入网、承载网、核心网。
这是一个简化版的移动通信架构图
接入网是“窗口”,负责把数据收上来;承载网是“卡车”,负责把数据送来送去;核心网呢,就是“管理中枢”,负责管理这些数据,对数据进行分拣,然后告诉它,该去何方。 无线接入网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RAN(Radio Access Network)。简单地讲,就是把所有的手机终端,都接入到通信网络中的网络。大家耳熟能详的基站(BaseStation),就是属于无线接入网(RAN)。
而对数据的处理和分发,其实就是“路由交换”,这是核心网的本质。
核心网之所以复杂,其实是人为造成的。再具体一点说,就是因为市场的需要。用户产生欲望,市场制造欲望,欲望越多,需求越多。需求越多,业务越多。业务越多,设备越多,接口越多,网络越复杂。
最早的时候,固定电话网的核心网,说白了就是把电线两头的电话连接起来,这种交换,非常简单。
后来,用户数量越来越多,网络范围越来越大,开始有了分层。
网络架构也复杂了,有了网元。网元就是Net Element(网络单元),简称NE,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网络单元实体。
同时,大家要识别和管理用户了——不是任何一个用户都允许用这个通信网络。只有被授权的合法用户,才能使用。
于是,多了一堆和用户有关的设备(网元)。简而言之,它们的核心任务只有三个:认证、授权和记账。
认证,就是看你是不是合法用户,有没有密钥。
授权,就是看你有权限做什么事,哪些服务可以用,哪些不能用。
记账,就是看你做了哪些事,然后记录下来,收你的钱。
再后来,有了无线通信,连接用户的方式变了,从电话线变成无线电波,无线接入网诞生。接入网变了,核心网也要跟着变,于是有了无线核心网。
再再后来,有了2G、3G、4G。
每一代通信标准,每一项具体制式,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络架构,自己的硬件平台,自己的网元,自己的设备。
于是,这个网络就变得空前复杂。
这张图,只是一个LTE而已 虽然大家从1G开始,历经2G、3G,一路走到4G,号称是技术飞速演进,但整个通信网络的逻辑架构,一直都是:手机→接入网→承载网→核心网→承载网→接入网→手机。
通信过程的本质,就是编码解码、调制解调、加密解密。
通信标准更新换代,无非是设备改个名字,或者挪个位置,功能本质并没有变化。
为什么每一代新通信标准出现,都要换新的设备呢?主要原因在于:
第一,因为用户数量激增,无线速率激增,所以网络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必须随之激增。处理器的运算速度激增,设备单板端口数量和带宽激增(电口变光口),内部线路(总线)的带宽激增。就像大家的电脑一样,以前是1M网卡,后来是奔腾处理器,100M网卡,现在是酷睿处理器,1000M网卡。这就是升级换代,速度和性能的提升。
第二,就是业务变得无比复杂了。最开始是打电话,后来多了发短信,再后来,多了上网(数据业务)。你以为就这三种简单业务?细究起来,远远不止啊:以前是后付费,你打电话,我记账,月底给你账单。后来,有了预付费,你先存钱,你打电话的同时,我随时盯着你,只要你的余额一用完,我立即掐掉你的电话。为了实现“预付费”这个功能,大家多了“智能网”设备。以前发文本短信,后来要发彩信。以前电话振铃就是嘟嘟嘟,后来有了彩铃。以前电话号码是正常位数,现在多了短号码,多了集团用户,多了特服号码(不是你想的那种“特殊服务”啊,是110、119、120这种特殊情况服务号码)。更别说还有变态的一卡双号和一号双卡。以前上网就是统一按流量收费,现在有了定向免流量(像Tencent大王卡这种)。所有这些特殊的业务,都带来了新网元,新设备,新功能,从而导致整个核心网,越来越庞大,越来越复杂。
小枣君个人认为,无线的难,难在空中接口、信道。站在研发的角度,编解码方式的设计、调制解调方式的设计、天线的设计、算法、仿真等,都难。然后,网络的性能指标、参数设置、手机状态、阀值、兼容问题等,也难(尤其是对网优工程师)。但是,终究都是围绕空口这一个接口转,标准流程并不算复杂,涉及的网元也不多。
而且,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,理论部分都是顶层设计好的,不需要改动(例如前面说的编码方式、信道设计、物理层结构)。所以,实际工作中,这一方面要好一些。更多的工作难度,是来自于基站的数量。一个项目,几千个站,需要把它们都照顾好,经常要下站点,是体力上的考验、困难。
但是,核心网恰好相反。核心网,就是路由交换,打包发包,围着协议栈、TCP/IP、OSI模型、报文转,没有空间波那些高深的理论,也不需要想破头去考虑如何突破速率瓶颈和对抗干扰。但是,它涉及的功能性网元种类多,网元与网元之间的接口非常多。不同的接口,使用的是不同的协议,要记住的协议细节很多。
而且,核心网有各种业务,例如短信、智能网、VoLTE等,业务的流程非常复杂,涉及到很多网元的配合,甚至跨网络类型(例如同时接入3GPP无线和Non-3GPP无线)。所以,核心网的一线工程师之所以难当,就是难在业务流程、业务对接和协议参数上。此外,就是各种网元的各种数据配置项,非常复杂。再有一个,复杂的网络,一旦出现问题,排查起来非常困难。
不过和无线相比,核心网有一点优势,就是KPI指标。无线非常关注指标,而核心网对指标其实并不是特别care。不是指标不重要,而是说核心网要么就是对的,要么就是错的,一旦能接通,就每次都能。不存在有时候成功,有时候失败。而无线空口的话就说不准了。 通信网络的发展演进,无非就是两个驱动力,一是为了更高的性能,二是为了更低的成本。 接入网分散的BBU变成BBU基带池之后,更强大了,可以统一管理和调度,资源调配更加灵活!
C-RAN下,基站实际上是“不见了”,所有的实体基站变成了虚拟基站。
所有的虚拟基站在BBU基带池中共享用户的数据收发、信道质量等信息。强化的协作关系,使得联合调度得以实现。小区之间的干扰,就变成了小区之间的协作(CoMP),大幅提高频谱使用效率,也提升了用户感知。
多点协作传输(CoMP,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 Transmission/Reception)是指地理位置上分离的多个传输点,协同参与为一个终端的数据(PDSCH)传输或者联合接收一个终端发送的数据(PUSCH)。
BBU基带池既然都在CO(中心机房),那么,就可以对它们进行虚拟化了!
虚拟化,就是网元功能虚拟化(NFV)。
注意,在图中,EPC(就是4G核心网)被分为New Core(5GC,5G核心网)和MEC(移动网络边界计算平台)两部分。MEC移动到和CU一起,就是所谓的“下沉”(离基站更近)。 BBU(主要负责信号调制)、RRU(主要负责射频处理),馈线(连接RRU和天线),天线(主要负责线缆上导行波和空气中空间波之间的转换)。
在5G网络中,接入网不再是由BBU、RRU、天线这些东西组成了。而是被重构为以下3个功能实体: - CU(Centralized Unit,集中单元)原BBU的非实时部分将分割出来,重新定义为CU,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。
- AAU(Active Antenna Unit,有源天线单元)BBU的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与原RRU及无源天线合并为AAU。
- DU(Distribute Unit,分布单元)BBU的剩余功能重新定义为DU,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。
- 简而言之,CU和DU,以处理内容的实时性进行区分。
把网络拆开、细化,就是为了更灵活地应对场景需求。
说到这里,就要提到5G的一个关键概念——「切片」。
切片,简单来说,就是把一张物理上的网络,按应用场景划分为N张逻辑网络。不同的逻辑网络,服务于不同场景。
CRAN、DRAN、Cloud RAN(1)射频收发模块
一般叫做RF单元,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RRU。 (2)基带处理模块
Baseband Processing,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BBU。 BBU又可以划分为CU和DU CU:非实时处理模块。L3信令流程等,对时延要求不是很高的业务处理模块。
DU:实时处理模块。编解码、调度等对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处理模块。
CRAN、DRAN、Cloud RAN等概念就是对RRU、BBU(CU、DU)在物理上如何布局的描述:
(1)CU和DU集中在BBU盒子里。在3G、4G时代,最熟悉的基站形态是RRU+BBU,强调基带和射频的分布式部署。其中,CU和DU是部署在BBU中的,这种传统方式被称为DRAN(D指distributed)。
(2)CU和DU集中在BBU盒子里。为了节省空间、机房设施,BBU被集中对方在距离站点几公里~十几公里的机房中。这种方式还可以让集中的BBU资源共享,相互协同。这种方式,大家成为CRAN(C指centralized),强调BBU集中部署。
(3)DU在BBU盒子中,CU云化,通过虚拟化NFV技术实现。这就是Cloud RAN。DU仍然在BBU盒子中,可以用DRAN方式部署在站点位置上,也可以用CRAN的方式集中放置。
网络切片,可以优化网络资源分配,实现最大成本效率,满足多元化要求。
可以这么理解,因为需求多样化,所以要网络多样化;因为网络多样化,所以要切片;因为要切片,所以网元要能灵活移动;因为网元灵活移动,所以网元之间的连接也要灵活变化。 承载网在5G网络中,之所以要功能划分、网元下沉,根本原因,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场景的需要。前面再谈接入网的时候,大家提到了前传、回传等概念说的就是承载网。因为承载网的作用就是把网元的数据传到另外一个网元上。
这里大家再来具体看看,对于前、中、回传,到底怎么个承载法。
首先看前传Front Haul(AAU↔DU)。 移动前传是指基站RRU到BBU之间的网络,移动前传承载主要关注 CPRI 链路的高效承载; 业务颗粒为:CPRI,一般都裸纤直驱,最新技术可以用OTN承载,微波技术提供。
主要是从天线的BBU(Building Base band Unit:基带处理单元)到基站控制器RRU(Remote Radio Unit:远端射频单元)或RRH(Remote Radio Head:远端射频头)之间的连接。【去程链路】
基带BBU集中放置在机房,RRU可安装至楼层,BBU与RRU之间采用光纤传输,RRU再通过同轴电缆及功分器(耦合器)等连接至天线,即主干采用光纤,支路采用同轴电缆。RRU接收和发射信号的,BBU是处理原始信号的。BBU+RRU是基站的一种类型,叫做拉远站。 通常情况下,基站坐落在一个机柜中,通过在基站塔上的同轴电缆连接到天线。然后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,既然同轴电缆有掉电问题,为什么不通过天线将实际的无线电频率(RF)收发器放置在塔顶,并通过光纤将收发器连接到下面的基站呢?
而基站和无线电频率(RF)收发器之间的光纤连接就被称为“前传”。
前传的技术要求:
1)接口标准:CPRI
2)站点的Bit速率要求:
●如果3扇区,LTE 20MHz 22MIMO,CPRI的bit速率要达到32.457Gbit/s。
●如果站点支撑LTE-A+3G+2G:15个RRH,CPRI bit速率需达20Gbit/s
3)时延:CoMP部署要求最大往返时延为200~400μs
4)时延抖动和同步:
●CPRI基带信号传输要求非常严格的低时延抖动。
●不但要解决FDD LTE+的频率同步问题,还要处理好LTE-A系统的时间同步。
●CPRI基带信号同步。
对于前传,光纤网络是必须的;对于小型站点,可以用微波链路作为可选项。
主要有三种方式:
第一种,光纤直连方式。 把BBU和RRU之间采用光纤连起来,形成点对点星型网络。
优点:带宽、时延、频率稳定性都可满足要求,维护简单,成本相对较低。
缺点:浪费光纤,传输距离短,没有保护。
适用场景:光纤资源丰富,BBU与RRU之间距离短,保护要求较低的场景。
第二种,无源WDM方式。 被动式CWDM(稀疏波分复用)
优点:节省光纤,无需有源器件,高可靠性,适合室外部署
缺点:需统一采用彩光,无双向性
第三种,有源WDM/OTN方式。 采用WDM/OTN提供的GE/10GE接口进行传输,一般组建WDM/OTN环网。
优点:带宽、时延、频率稳定性都可满足要求,节省纤芯,传输距离长,有环网保护,设备成熟度高。
缺点:成本高,维护复杂。
适用场景:光纤资源不足的场景。
再来看看中传(DU↔CU)和回传(CU以上)。
由于中传与回传对于承载网在带宽、组网灵活性、网络切片等方面需求是基本一致的,所以可以使用统一的承载方案。
主要有两种方案:
第一种,分组增强型OTN+IPRAN
第二种,端到端分组增强型OTN “回传”是一个最初由货运行业创造出的术语,指的是一辆卡车从远程位置运送货物返回中央配送中心的过程。之后这个术语逐渐泛化,适用于各类语境,指代将远程站点连接到中心站点的链接。
在现有的无线通信中,backhaul指的是基站和基站控制器之间的链接(一般用户先接入基站,基站再与基站控制器通信,然后进入核心网)。
在无线技术中,回程(backhaul)指的是从信源站点向交换机传送语音和数据流量的功能
移动回传是指BBU到S-G W/MME之间的网络,移动回传承载主要需保障BBU集中后大带宽业务流的传送。承载技术可以MSTP\IPRAN,PTN,OTN等,承载颗粒可以为2M、FE/GE。
回程链路(backhaul):指从接入网络或者小区站点(cellsite)到交换中心的连接。交换中心连接至骨干网络,而骨干网络连接至核心网络。位于接入网络和骨干网络之间。
互联网可以由多个异构网络互联组成。用来连接异构网络的设备是路由器。所谓异构是指两个或以上的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了不同的接入技术,或者是采用相同的无线接入技术但属于不同的无线运营商。 空口:空中接口,指的是移动终端(手机)和基站之间的接口,一般是指的协议。 最后对5G承载网做一下总结: - 架构:核心层采用Mesh组网,L3逐步下沉到接入层,实现前传回传统一。
- 分片:支撑网络FlexE分片
- SDN:支撑整网的SDN部署,提供整网的智能动态管控。
- 带宽:接入环达到50GE以上,汇聚环达到200GE以上,核心层达到400GE。
核心网2G的核心网宽宽的机柜,有好几层机框,然后每层机框插了很多的单板。单板很薄很轻,面板是塑料的,很容易坏。
这个设备,名字就叫MSC(Mobile Switching Center),移动交换中心。
2G网络架构
2.5G2G和3G之间,还有一个2.5G——就是GPRS。 在之前2G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基础上,有了GPRS,就开始有了数据(上网)业务。于是,核心网有了大变化,开始有了PS核心网。PS,Packet Switch,分组交换,包交换。
3G
3G除了硬件变化和网元变化之外,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思路变化。
第一,IP化。IP化,就是TCP/IP,以太网。网线、光纤开始大量投入使用,设备的外第二个思路变化,就是分离。
具体来说,就是网元设备的功能开始细化,不再是一个设备集成多个功能,而是拆分开,各司其事。
在3G阶段,是分离的第一步,叫做承载和控制分离。
在通信系统里面,说白了,就两个(平)面,用户面和控制面。如果不能理解两个面,就无法理解通信系统。部接口和内部通讯,都开始围绕IP地址和端口号进行。
4GSGSN变成MME,GGSN变成SGW/PGW,也就演进成了4G核心网
注意,基站里面的RNC没有了,为了实现扁平化,功能一部分给了核心网,一部分给了eNodeB)
MME: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,移动管理实体
SGW:Serving Gateway,服务网关
PGW:PDN Gateway,PDN网关
演进到4G核心网之前,硬件平台也提前升级了。
原来的专用硬件,越做越像IT机房里面的x86通用服务器,那么,不如干脆直接用x86服务器吧。
于是乎,虚拟化时代,就到来了。 5G虚拟化,就是网元功能虚拟化(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,NFV)。
App上,设备商基于openstack这样的开源平台,开发自己的虚拟化平台,把以前的核心网网元,“种植”在这个平台之上。
注意了,虚拟化平台不等于5G核心网。也就是说,并不是只有5G才能用虚拟化平台。也不是用了虚拟化平台,就是5G。
5G核心网,采用的是SBA架构(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,即基于服务的架构)。SBA架构,基于云原生构架设计,借鉴了IT领域的“微服务”理念。把原来具有多个功能的整体,分拆为多个具有独自功能的个体。每个个体,实现自己的微服务。这样的变化,会有一个明显的外部表现,就是网元大量增加了。
红色虚线内为5G核心网
除了UPF之外,都是控制面
5G核心网就是模块化、App化。
5G核心网之所以要模块化,还有一个主要原因,就是为了“切片”。
|